• 微信
  • |
规划计划
一网搜
发布时间:2017-04-07 00:00:00 来源:
收藏
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于我市继续抓住和用好国家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推动民生社会事业取得更大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国家、省、白城市和《中共洮南市委中国体育彩票app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安排部署,结合洮南实际,科学编制了《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这是全市战略性发展规划,是“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形势                                                                  

  第一章  “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评价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挑战,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四项”战略,加快推进“五城”建设,有效破解了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同步推进的可喜成果,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县域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十一五”期末,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五”期末的30.1亿元增加到87.5亿元,年均递增23.8%,其中,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递增10.1%、36.5%、28.2%,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十五”期末的47:24:29调整到25:40:35;固定资产投资由“十五”期末的14.1亿元增加到90.5亿元,年均递增45% ;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由“十五”期末的1.13亿元增加到3.2亿元,年均递增21% 。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达到2.02亿元,年均递增2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亿元,年均递增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00元,年均递增16% ;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年均递增12.3%。2009年县域综合增长指数由全省41位上升至15位,在全省县(市)评比中荣获特殊奖。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顺利完成,106户企业完成“并轨”改革,15979名职工解除了国有身份,理顺了养老关系。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全部上划中储粮。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改革扎实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金融服务水平稳步提高。扩大对外开放,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项目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五年落地招商项目1019个,到位资金189.9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1.7和3.7倍。大力发展对外贸易,2010年自营进出口权企业达到56户,预计实现进出口贸易额2200万美元,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129%和71%。 

  ——城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十一五”时期,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9.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8.7倍。累计开发楼房面积135万平方米。建设林草面积159万亩,森林覆被率达到13.7%,比“十五”期末增长2.8个百分点。累计维修建设道路732.3公里,建设通村公路659.3公里北道口公铁立交桥建成通车,城乡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市区9.17公里排污沟全部改造,彻底结束污水“裸排”的历史。建设第二水厂,铺设供水管线43.5公里。实施热电公司扩能改造,市区供热、给排水能力逐步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处理工程按期完成。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加大医疗和校舍改造力度,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民生民利不断改善。“十一五”时期,配建廉租住户239户,改造农村泥草房4.3万户,城乡人均住面积分别达到24平方米和23平方米,分别比“十五”期末提高20%和10%。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人员救济金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城镇10148户特困家庭纳入低保范畴。累计开发就业岗位40900个,新增就业人员39400人。发展劳务经济,劳务输出达到48.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1.8亿元,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有了新进展,扶贫帮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十一五”时期,实施各类科技成果5项,申报专利30项,1户企业被认证为省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服务经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统筹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繁荣城乡文化,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积极开展老龄工作,被评为“全国老龄先进市”。广电事业纵深发展,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和有线电视数字化率逐年提高。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保障。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开展“平安洮南”创建活动,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第二章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洮南蓄势快发、赶超跨越的关键时期。综合分析世情、国情和省情,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要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和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带来的严峻挑战,又要努力解决提速度扩总量与转方式提质量之间的矛盾,增投资快发展与强投入惠民生之间的矛盾,纵向自我跨越与横向晋级升位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加快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题,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中央继续加大振兴东北战略实施力度,特别是我省统筹“三化”、实施“三动”各项政策措施的陆续推出,为我们争取政策扶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主导产业升级都将带来难得的机遇。从我们自身发展条件看,“十一五”时期,特别是近三年来,我们准确把握洮南振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市情,尊重规律,顺应形势,“五城”建设的发展路数更加清晰,推进发展的措施办法更加有力。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任务,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重点项目滚动实施,主导产业联动发展,民生工程强力推进,社会事业统筹并举,这些都为我们抓好“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把握机遇、迎难而上,洮南一定会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脱颖而出。 

  第二篇  “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原则 

  第三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市为目标,以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开放活市、民营富市四项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城、特色农业城、区域商贸城、绿色生态城、和谐文明城“五城”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具有洮南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以发展保障民生改善,着力加快发展速度,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7亿元,年均递增25%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年均分别递增10%、25.5%、32%,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十一五”期末的25:40:35调整到11:47:42;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7亿元,年均递增26%;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9.6亿元,年均递增24.7%。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达到6.06亿元,年均递增2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3亿元,年均递增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00元,年均递增17%;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年均递增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区逐步向中等城市规模扩张。 

  第五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构建产业基地,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突出投资拉动和项目带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深化各个领域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全方位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经济外向度,构建多元化、宽领域投资合作格局。 

  ——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逐步加大农村投入,把中国体育彩票app的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城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坚持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以人为本,落实各项保障民生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第三篇  “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点任务 

  第六章  围绕加快“五城”建设目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以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根本要求,立足资源优势,认真谋化和实施重点项目,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靠投资增长拉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投资960亿元,实施重点项目520个。 

  第一节  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抢抓国家政策机遇,掌握投资方向,立足资源优势和基础优势,认真谋划和实施一批重点项目。规划新型工业项目132个,计划完成投资620亿元;规划现代农业项目75个,计划完成投资30亿元;规划区域商贸项目21个,计划完成投资15亿元;规划生态建设项目32个,计划完成投资24亿元;规划民生基础项目260个,计划完成投资271亿元。 

  第二节  加强项目建设与管理。开通项目建设“绿色通道”,认真落实领办代办、跟踪包保、检查准入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完善审批程序,为投资者提供优质、快捷服务,千方百计解决项目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推进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加强项目储备和包装,使项目建设形成申报一批、建设一批和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机制。 

  章  坚持内提外拓,加快产业升级,推动新型工业城跃上新水平 

  以支柱产业集群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为目标,以优势资源开发为依托,以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为重点,以开发区“二次创业”为动力,着力挖掘内涵活存量,拓展外延引增量,强化创新提质量,重点培育壮大能源、农产品加工、医药、矿产冶金、纺织服装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形成主导产业鲜明、配套产业并举、产品技术优良、支撑作用突出、开放融合度较强的新型工业格局。力争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户,完成规模工业产值28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5亿元,实现利税25亿元。 

  第一节  做大存量资产,实现内源化发展。重点引导以敖东洮南药业为代表的制药产业,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增加企业发展源动力。加快心脑舒通冻干粉针、盐酸关附甲素等国家级新药引进开发工作,壮大企业生产规模,力争2011年末有5个国家级新药品种投入批量生产,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十二五”期末,有1户制药企业进入全省同行业前五名,年实现产值10亿元,年上缴税金1.5亿元。实施精纺企业扩能改造项目,利用先进设备改造和提升传统工艺,提高产品档次,进入国内高端市场。引导粗纺企业改造纺纱工艺,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围绕实施暖房子工程,加快热电公司扩能改造步伐,尽快启动实施二期工程,新建230兆瓦备压机组,同时配套2台180吨供热锅炉,增加发电量,提高供热、供汽能力,满足未来城市和经济开发区的发展需求。 

  第二节  借助名牌优势,实现品牌化发展。重点发挥“洮南香酒”、“特恩斯”制衣等“省级名牌产品”的知名度,积极向上申报,争创国家驰名商标,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加强对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引导企业提高装备水平,改进生产工艺,增加高档产品的比重,实现以企业带动品牌,以品牌促进企业发展的目标。“十二五”期末,省名牌产品突破现有数量,力争有25种产品获得国家著名商标,2种以上产品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年实现产值13.5亿元,上缴税金1.1亿元。 

  第三节  聚集生产要素,实现规模化发展。借助毛纺织传统优势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制定具体的扶持发展政策,打造产业聚集的洼地。做好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工作,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建立净毛交易市场和毛条生产车间,抓住原料加工和市场营销两个主要环节,带动全市粗纺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利用五年时间,使粗纺年产能力由现在的250万米提高到500万米,实现产量翻一番。 

  第四节  发展关联产业,实现链条化发展。把发展绿色能源产业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集中精力抓好大唐向阳百万千瓦风电、同力风电、国能风神永茂风电等超亿元重点工业项目。加快吉林天合风电装备制造运行维护项目、国测诺德新能源产业园项目的建设步伐,积极引进苏州特普公司,启动风机制造及风场开发项目,提高风电产业的配套生产能力,积极协调推进500千伏升压站建设,破解风电产业输出“瓶颈”,促进风电产业形成组件生产、整机制造、设备维修、风场开发和输出畅通的发展格局,实现链条化发展。加快光伏产业开发,做好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等核心技术生产,建立洮南光伏产业园区。利用五年时间,把洮南打造成为全省绿色能源基地,能源产业年实现产值150亿元,年实现利税20亿元。 

  第五节  实施资本运作,实现滚动化发展。重点围绕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塔集团引进高新技术,开发辣椒深加工产品,促进企业尽早进入资本市场,力争成为全省西部第一家上市公司。积极洽谈合作,促进金升冶金产品有限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与合作伙伴,推动洮南香酒业实施股份制改造,扩大企业生产能力,为实现上市做好后续储备。“十二五”期间,2户企业实现上市目标,上市公司年创产值10亿元,利税2亿元。 

  第六节  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产业化发展。依托丰富的农畜产品和矿产资源优势,集中精力抓好辣椒、乳品、油葵、绿豆系列饮品、米业等加工项目,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产业。进一步做好聚宝铜矿、敖牛山铜矿的勘探详查工作,促进早日开采运营。循环利用工业废物,以冶金矿碴、煤矸石为原料,发展水泥产业。启动天汇水泥二期工程,达到满负荷生产,年产水泥200吨。 

  第七节  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打造城市发展新区。加快开发区“二次创业”步伐,整合现有生产要素,积极推进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集群化、布局特色化、服务优质化、开发生态化,使其成为基础设施优良、配套服务完善、贸易物流发达、经济发展较快的洮南新城和经济发展新区到201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3.6亿元,年均递增31.9%;完成工业增加值68.5亿元,年均递增47%;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年均递增31.5%;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亿元,年均递增60.5%。 

  优化综合投资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启动开发区路网、供电供热供汽等设施建设,“五横五纵”新区路网框架高标准建成,企业生产用水、用电、用汽需求得到保证,配套完成开发区11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带动住房、医疗、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投资向新区集聚,使开发区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省级开发区之一。充分发挥开发区管委会在开发建设、规划、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作用,增强开发区的经济活力。围绕服务重点项目、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推进开放式运行、封闭式管理体制,制定和落实开发区的各项权利和企业发展优惠政策,加强各部门合作,为开发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高度重视土地规划、管理和利用,为项目建设提供土地储备。坚持流动开发、少占耕地、有偿使用的原则,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用地密度。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落实土地征收政策,科学合理收储土地,维护社会稳定。 

  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抢抓国家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精细化招商、高端产业招商和以商招商,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产业融合和配套发展。围绕基础优势产业,引导投资者向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拓展,推进先进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着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加快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末,引进落地项目1200个,利用外490亿元。 

  章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动特色农业城迈出新步伐 

  以抓特色增优势、抓龙头兴产业、抓投入强基础、抓城镇促统筹为指针,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强化科技推广应用,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巩固提升辣椒、油葵、杂粮杂豆、西瓜、水稻等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合作组织,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园区农业,着力增加棚膜经济总量和效益,推动以奶牛、品种蛋鸡为重点的养殖业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加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投入,大力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有步骤、分层次、高质量推进城镇化建设。 

  第一节  发展农业重点产业。坚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产量,促进粮食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十二五”时期,推广高产粮食作物品种5个,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50万亩左右,全市粮食产量达到23亿斤以上。着力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开发辣椒、油葵、西瓜、元葱、杂粮杂豆、山杏等特色产业,稳步扩大优势农产品基地面积,加快“多村一品、数乡一业”产业格局的形成,为农产品精深加工提供充足原料。加快农畜产品龙头企业建设,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壮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坚持奶牛产业发展不动摇,兼顾其它畜禽养殖,加强标准化牧业规模养殖场小区)、有机肥厂和畜牧业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全市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300个以上,规模饲养比重达到60%,其中:奶牛、品种蛋鸡规模饲养达100%。建设乳制品、生猪屠宰、肉蛋鸡饲养、肉牛、羊加工等龙头企业畜牧业产值和农民畜牧业收入占农业总产值和农村总收入的50%。 

  第二节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快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和品牌认证工作。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30万亩以上,认证绿色无公害品牌50种以上。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服务体系和农民素质教育体系,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十二五”时期,每年引进示范90个农业新品种,示范推广50项新技术,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率达到90%以上,畜、禽、水产良种普及率达到95%。发展节水农业,力争膜下滴灌面积达到100万亩,农民人均增收1100元以上。发展设施农业,棚膜经济达到2万亩,打造东北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和优质瓜果基地。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争取国家大型农机具补贴政策,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增加农机保有量,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切实转变粗放分散的养殖方式,牲畜舍饲和半舍饲达到95%以上。 

  第三节  建立完善农业配套服务体系。强化信息服务,以“洮南农网”为核心,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畅通农民信息渠道,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改善金融服务,增加服务项目,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发展村镇银行等新三类金融机构,满足农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加强农业保障服务,增加保险品种、范围,最大限度规避农业风险。优化执法服务,加强农业执法监督,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改善储粮条件,推广和建设农户科学储粮仓,引导农民安全储粮。开展检测服务,完善农畜产品检测硬件设施,引入先进检测设备,提高大宗农畜产品检测水平,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节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水库、城市防洪堤工程和河流堤防建设力度,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力芳,提高堤防防洪标准。完成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提高蓄水、防洪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抗旱水源及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新打旱田井5061眼,购置并安装管灌设备1070台(套),小型喷灌设备2000台(套),大田膜下滴灌设备2941台(套),大棚及滴灌设备5000台(套),新增改善旱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9.5万亩,全市作物全程灌溉面积达到165万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复垦整理工程,改造中低产田31.5万亩。推进农村电网改造,满足农村发展对电力的需求。 

  节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因乡施策,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形成新的产业格局,配套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形成产业对新农村建设的强力支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重点加强示范村建设,树立新农村建设典型,发挥示范村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学普及等社会事业。深入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综合整治农村卫生环境。加强教育和技术培训,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提高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为推进“城镇化”进程创造条件。 

  章  整合城乡资源,内外贸易并举,推动区域商贸城迸发新活力 

  以拓展提升铁东杂粮杂豆、黑水西瓜、福顺辣椒、万宝粉条四大专业市场为重点,辐射壮大周边“卫星”市场,推动产地市场加快向区域集散中心转变。挖掘商贸资源禀赋,培育引进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业态,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商品市场体系和监测调控体系建设;拓展外贸领域,提高外贸出口水平,着力增强区域商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第一节  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围绕建设“区域商贸城”的奋斗目标,紧紧抓住“搞活流通、扩大内需”这一主线,深入实施《洮南市城市商业网规划》,创新流通体制,大力发展物流、连锁、电子商务等新兴现代流通业态,建立新型营销方式,加快实现传统商贸业向现代商贸业转变。“十二五”期末,全市商业贸易网点发展到1万个,从业人员增加到4万人,商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30%。 

  第二节  完善有形市场体系建设。围绕现有市场结构布局,在改造提高、突出特色、规范发展上求突破,实现由数量扩张向数质并重转变。充分利用我市特色产品、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培育特色专业市场,以着力提升洮南杂粮杂豆市场对外影响力为重点,强化区域商品集散地功能。大力培育杂粮杂豆、辣椒、西瓜、粉条、畜产品等专业市场,进一步完善城乡市场双向流通网络,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不断提高城乡市场信息化建设水平,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在城区南部建设便于居民购物的多功能农贸市场。“十二五”期末,全市各类市场发展到70处,交易额达到100亿元。 

  第三节  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加强自营进出口主体建设,培育出口龙头企业,落实外贸出口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吉林省西部农产品出口基地。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鼓励企业创名牌、出精品,加大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的申报和宣传力度,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十二五”期末,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达到75户,实现进出口贸易额4200万美元,年均增长10%。 

  第四节  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完善鼓励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转变消费观念,引导消费行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第十章  城乡整体联动,多元加大投入,推动绿色生态城呈现新面貌 

  以增加绿色积累、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在农村全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加强路林、农田防护林、环村林、环屯林等林网、林带建设,治理恢复生态植被,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在城市广泛开展各类植树、栽花、种草活动,突出广场、小区、公园等重点区域的绿化美化,着力增强绿化的厚度和品位,创建“绿在城中、城在绿中”、生态宜居、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努力把洮南建设成为国家级园林城。 

  节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业。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走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道路,加快发展生态经济林业,实现资源增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十二五”时期,完成造林面积60万亩,治理荒山1000座,改造草场30万亩,绿化村屯406个。“十二五”期末,森林覆盖率达到18%,林业总产值达到13亿元。抓好林业后续产业。重点实施木制品精深加工、森林绿色食品医药开发、经济林开发、暖棚经济林开发、森林生态旅游等项工程。加强林业资源管护,落实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抚育管理等项管护措施,有效打击滥砍盗伐行为,改革林木采伐管理办法,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保护好林业建设成果。 

  节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围绕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高标准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加强中心城镇建设,对城市进行扩能增容,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围绕提升城市品位着力在高层住宅、精品小区、精品商业区建设上下功夫,打造城市亮点。“十二五”期间,开发楼房总面积150万平方米,环路以内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彻底消灭平房。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0平方米和28平方米。加强绿化美化,按照适地适树、见缝插绿的原则,对广场、街路、小区进行高标准绿化美化,“十二五”期末,新增城市绿地230万平方米,达到国家级园林城市标准。围绕公铁立交桥建设亮丽出口,高标准、高质量做好立交桥两侧、北湖公园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临湖兴建星级宾馆酒店。围绕森林广场建设绿色出口,在现有基础上加强改造,提高绿化标准和水平。通过市场化运作和政府少量投资,适时迁移行政中心,带动城区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供热、给排水、污水处理、城市燃气工程建设。完善供热供汽管网设施,形成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全覆盖,满足加工企业生产用汽需求。 “十二五”期末,集中供热能力达到360万平方米,供汽能力达到150吨/小时,市区供热率达到95%;启用第二水厂,新建改造现有供水设施,自来水进户安装达到2万户,供水普及率由现在的不足50%提高到70%;实施城市燃气工程,新建2座燃气站,改造现有1座液化气站,城市燃气入户率达到40% 

  节  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挖掘古城文化内涵,整合生态旅游资源,科学规划和实施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产业。借助南有向海国家自然保护区,北有成吉思汗庙的地理优势,围绕德安禅寺、天恩地局、帅府楼等人文景观,四海森林浴场、十八岛旅游风景区、风电场景区和老道沟等自然景观,规划设计旅游线路,着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体,其他特色主题旅游为补充的旅游格局,开发一批有影响的旅游精品项目,打造旅游品牌。引资建设星级宾馆及相应的餐饮娱乐服务行业,提高服务业水平,为发展旅游产业创造条件。 

  节  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加强中心城镇建设,逐步形成由中心城区—节点镇组成的层次分明、优势互补、整体协调、梯次发展的中心城镇体系,形成以黑水镇—县城—福顺镇—瓦房镇—万宝镇为主线的经济增长带。结合我市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地域区位关系、用地建设条件、交通资源等现状,重点发展城区,形成区域中心,带动节点镇发展餐饮、运输、服务等二、三产业,增强城镇发展活力。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进城落户准入限制,在就业安置、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创造条件,吸引中国体育彩票app的农民向城镇聚集。“十二五”期末,全市城镇人口达到2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0%。 

  节  加大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区重点以方格路网为基点,铺装硬化外环路,改造主干路。“十二五”期末,城市二环路全面建成,城区道路硬化率达95%。在市区铁路沿线打造“一贯三横”的穿越通道,“一贯”即建设南道口铁路下穿通道,实现跨铁路、跨齐双公路“双跨”目标,直达经济开发区,成为连接嫩高速公路入口。“三横”即在北道口公铁立交桥和人行天桥建成后,在南出口建设公铁立交桥。 

  加强公路建设,重点对市、乡公路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彻底改善公路通车条件。加大农村公路的养护力度,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保障制度,改变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重建轻养的不利局面。积极争取政策,对有条件的村屯进行通屯公路建设,增加路网覆盖率。加强客运站、货运站建设,提高客货运输能力。“十二五”期末,客运班车达到114辆,高档客车占总量的70%以上。货运车辆达到4200辆,运力总吨位达到15000吨,公路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公路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以每年4%的速度递增。 

  第十章  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民利,推动和谐文明城取得新进步 

  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为目标,深入实施富民工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着眼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繁荣发展社会事业,集中力量每年多办成一些民生实事,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倡导和谐精神,培育和谐文化,发展民主法治,促进公平正义。广泛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城乡群众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实现新发展。 

  第一节  推动科技进步。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进程,坚持“引才”与“引智”、“引进项目”与“引进科研成果”并举,与国内重点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逐步完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信息网络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搭建平台。“十二五”时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10项,引进应用新技术30项,实施省级以上科技发展计划25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100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5种以上,申请专利30件。培养科技人才,“十二五”期末,科技人员占全市人口的比重达到4%以上,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职工总数的比达到6%以上。 

  第二节  促进教育全面发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以发展普惠性幼儿园为方向,加快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进师德师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生毕业率达到100%,初中在校生巩固率达97%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以上。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教育服务均等化,使贫困家庭、进城务工子女和残疾人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第三节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卫生、人口、广播电影电视、地方志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文化事业投入,注重洮南古城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提高地方文学艺术创作水平。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成市图书馆、文化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新建社区文化广场30,文化站13个,建设农家书屋221个,农村文化大院221个。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保护和发掘文化遗产。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健康发展。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完善市、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建设村级卫生室206个。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增强大病资金统筹能力,进一步提高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乡村医疗保健覆盖率、入保率、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规定标准。加强监管,整顿药品食品生产和流通秩序。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强优生优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结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积极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依法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发展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市内新建标准化数字影院一座,万宝镇、瓦房镇新建数字化影院各一座。            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电视自办节目覆盖率达到100%每年编纂一部《洮南年鉴》。 

  第四节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结合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和“举市三年大造林、加快治理荒漠化”竞赛活动,深入持久开展造林绿化活动,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南部防沙治沙、中部盐碱治理及北部治山工程,保护好林草资源。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增强环境保护投入,强化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的防治,发挥污水处理厂作用,实施工业废水全封闭排放和处理。加强环境执法监测,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积极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逐步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抓好工业废水、废气、废物的综合利用,抓好农作物秸秆和粮食转化,实现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改造和完善垃圾处理工程,加快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及综合利用,提高城市垃圾处理率。 

  第五节  扩大城乡社会就业再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做好就业岗位开发工作,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建立有利于稳定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增加就业数量。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城乡群众充分就业。抓好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把城乡群众就业与发展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打造承接产业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平台。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年农村劳动力转移8万人(次)以上。 

  第六节  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有关政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保障事业,广泛开展助老、助残、助困、助幼等社会救助活动,建立扶贫帮困长效机制。积极探索老龄工作,做好居家养老工作。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21个,扩建老年康乐中心,最大限度地满足“三无”人员、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到“十二五”期末,基本消除农村无房户、泥草房户,完成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任务,加大保障住房力度,有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第七节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公民道德修养,提高公民素质,培育“四有”公民。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作用,积极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实施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强化司法公正,规范执法行为,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城市监控网络,开展群防群治,全面加强社会面控制,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各类刑事犯罪。加强技能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公安队伍素质和破案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民族宗教政策。保障民族乡、民族村及散居少数民族在教育、风俗、饮食等方面优惠待遇的落实。确保宗教领域的基本稳定,为促进宗教界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深入开展同邪教组织的斗争,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提高风险防控水平,提升公众安全素质;坚持综合治理,加强监管执法,强化责任落实,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有效降低事故总量,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建立运转协调、规范有序、畅通高效的信访环境,及时妥善处理各类信访问题。 

  第四篇  “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保证措施 

  第十二章  拓宽融资渠道,切实解决资金瓶颈 

  加强银企合作,努力构建融资平台,解决制约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资金瓶颈。建立政府协调引导、相关部门紧密配合、金融机构优质服务、企业积极发展的“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适时召开银企对接会和项目推介会,加强沟通联系,增加信贷投放。落实优惠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创新项目融资方式,进一步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使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信用担保机构的作用,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建立新型村镇银行。利用抵押、质押、信用、担保等多种方式,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支持。 

  第十三章  开展全民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制定全民创业政策,全面放开民营经济准入领域,营造全民创业环境。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积累难”的问题。引导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进入社会公用事业等领域。鼓励个人为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提供技术、信息、咨询等有偿服务,增强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重点扶持原始资本积累雄厚、具有产业基础和品牌、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良好的民营企业,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第十四章  注重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在动力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破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巩固国企“双退”改革成果,全面开展商贸、供销、公用事业等行业和领域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大力推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拓宽对外开放层次和领域,大力发展外贸出口业务。积极融入东北亚区域经济技术合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第十五章  逐步完善措施,全力营造发展环境 

  高度重视和加强发展环境建设,严格规范行政行为。认真执行《洮南市整治和建设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实施意见》,杜绝乱处罚、乱收费、乱摊派和“吃拿卡要报”等问题。加强行政执法监督,着力解决滥用自由裁量权、同案异罚等问题。实施行政审批“再提速工程”,所有行政审批项目全部进厅办理,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设立软环境建设“高压线”,严查涉软案件。完善“政行风、软环境测评”机制,加强软环境评议工作,注重评议结果的运用,奖优罚劣,努力营造“人人都是软环境、事事关系软环境、处处推动软环境”的良好氛围。 

  第十六章  切实转变职能,提高服务发展能力 

  着眼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科学发展观念,创新政府工作。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站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高度,积极推进政府工作创新,做到科学理政、依法行政、为民执政、从严治政。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实行阳光政务,增强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大政府执行力建设,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在推进工作中更注重实效,在政绩评价上更注重民声,在工作管理上更注重规范。深入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全面提高机关效能、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对重大建设项目,实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跟踪督办,促使项目尽快落地实施。强化行政问责,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问题。切实加强廉政建设,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1_2026307711.doc
d879b58f41ff5171506f2c0153b2031b_red.png

版权公告 本网站所刊登的洮南市人民政府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栏材料均为洮南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主办单位:洮南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洮南市政务服务局网站备案号:吉ICP备110038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88102000010  网站标识2208810008  联系电话:0436-6335202 网站地图